close

5/5//2008 死亡之光

哈利波特的魔法學校裡,至少有個傳統值得我們效法,即他們不舉辦慶生會而舉辦慶死會,慶祝他們死亡而離開他們身體的日子。

若人生是一條通往未來的漫長道路,生日是往前看,如第一步走路,第一輛腳踏車、第一張駕照、第一次投票、第一次結婚,…,則死亡日便是向後看,看過往生活之種種悲歡離合、成敗得失,也看最後結局(最好是美好結局)。

多數人很少想到自己的死亡,想到時則不免有些期望,如壽終正寢、兒孫在旁、快速死亡、無痛無苦等。但科學進步使人類壽命增長,也使我們死亡時間加長,使得這些死亡願望變得難以達成。統計顯示,現在七成老人死在安養院裡,經常孤獨一人,且在希望恐懼無奈中離開人間。

死亡永遠不可能是美麗的,也永遠不可能被控制;我們小心翼翼,但它卻肆無忌憚,破壞我們的習慣,熄滅我們的呼吸。我們對死亡的哀傷是必然的,但對死亡的恐懼則無所不在、無可捉摸。一個醫生朋友說,一旦生死戰爭無法挽回時,生死差別只是恐懼與惋惜、安祥與和平而已。

父親逝世前兩個禮拜,他坐在陽光下觀賞孫女的足球賽;逝世前三天,他的體力明顯衰竭,三代親屬都圍在他的床前,鄰居送來慰問,牧師帶領禱告,天使讓他感到安穩舒服。逝世前一晚,他的孫女讀一篇床頭故事給他聽,隔天早晨便未再醒過來,下午便與世長辭。

為何一個我們清楚了解它必然發生的事情,卻依舊措手不及?為何我們要放低聲音、身穿黑衣、滿心哀戚??我們讓女兒去見她祖父的「遺體」──這個冰冷空洞的名詞?女兒問:「那是祖父嗎?」,外子細心回答:「親愛的,不是;那不是祖父,他已不在這裡了;那只是他的身體」。她努力想著那個擁抱過她、抱她坐大腿的祖父,已不再是她的祖父的意義。外子補充說:「妳知道我們去南部渡假時把冬天大衣留在家裡嗎?那是因為我們不需要它。妳祖父也是這樣把身體留下來,因為他也不再需要它」。這個說明似乎讓她若有所悟,放心再去玩耍,而我們則依偎著徘徊在陽光下。

對士兵、護士、詩人及牧師而言,死亡是他們經常的伴侶。但對我們多數人而言,死亡是個殘酷的事實,我們遠遠旁觀它,覺得它神秘縹緲不真實,直到我們別無選擇,也不願相信它已經來臨。我(Nancy Gibbs, Time, 5/5/2008),哀慟也祝禱父親的死亡,他是這麼慈祥帶領我們長大,我們永遠懷念感激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anc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