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8/28/2013 ; 10/8/2014 失敗是個選項

  1. 1897年7月一個風揚的日子,一個中年瑞典工程師,Salomon A. Andree,及兩位年輕同事,在實業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(Alfred Nobel)及瑞典國王的贊助下,爬進67呎直徑的氬氣球中,在大批記者及旁觀者之祝福聲中升空飛翔,目標是成為第一個北極發現者。在他之前已有很多探險家不斷嘗試從陸路前往北極,但多年來無人成功過,所以他突發奇想,何不乘著氫氣球從空路前往以免除這些陸路風險?33年後,獵人無意中發現Andree及其同事凍結的屍體,還有他們的相機及日記,記載著他們升空不久,即被強風猛打且霧霜凍結,迫使氣球過重而墜落在離北極298哩的冰原上,他們辛苦往南跋涉三個月,終歸失敗。
  2. 失敗是盤旋在每個探險嘗試上的幽靈。它從不受歡迎、永遠可畏、未被期待、也不可能被忽略;但它激勵我們重新評估及思考,讓我們「再試一遍、再失敗一遍、失敗得漂亮點」,因為從來沒有沒有失敗的成功。確實「成功(Success)」這個字來自拉丁字「緊跟著(Succedere)」;緊跟著什麼呢?緊跟著失敗,即成功失敗兩者不可能單獨存在。現在越來越重視失敗的重要,教育家思考著如何讓孩童們安心接受失敗,商業學校傳授失敗案例,心理學家研究我們如何處理失敗,皆著眼於如何改善成功機率。曾從事130次海底探險及發現鐵達尼號之海洋學家Robert Ballard說這個成敗依存關係是種陰陽依存關係。
  3. 失敗提供資訊幫助我們不要重蹈覆轍。失敗也提醒我們運氣在任何行動中的角色。對多數探險者而言, 只有一種失敗是關鍵重要的,即沒能活著回來訴說他的故事。對我們而言,那種悲劇收場比成功更吸引我們的想像。英國探險家Robert Scott於1912年抵達南極後沒能活著回來,卻被喝釆為英國英雄,澳洲人懷念一個19世紀南北探險隊的災難。這些失敗故事一直留在我們記憶中,如同我們自己的失敗留在我們記憶中一樣,因為「我們一直在分析它們」。太多成功會導致過度自信,因而也會導致失敗。在1996年聖母峰攀登季節裡,12人死亡,最大原因是這些登山者以為他們已作萬全準備,但事實上正是這種自信讓他們失敗。
  4. 科學研究者多不情願坦白公開他們的失敗,因為他們的名譽及未來的研究經費都有賴於成功的信念。但在過去十年中,至少有六個醫學及保育類期刊曾徵求失敗的實驗、研究、及臨未試驗的報告,理由是「負面」結果最终會產生正面成果。
  5. 商業領域裡,尤其是高科技領域裡,在其快速的新興及退場機制下,已了解負面結果的價值,如果它們是低價且非災難性的產業。為鼓勵企業精神,荷國ABN AMRO銀行開辦一個「傑出失敗學社」,大藥廠Eli Lily公司也於20年前開始舉行研發成果慶祝活動的「失敗派對」,以表揚無效藥品試驗中所搜集之數據。一些基金會也要求旗下接受補助者回報成功及失敗之結果。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NancyKoehn深受愛爾蘭探險家Ernest Shackleton南極探險失敗故事的啟發而主持一項案例研究,以教導其MBA學生如何領袖統御。Shackleton橫越南極的探險行動因探險船陷在冰雪中而動彈不得,他的目標馬上從探險轉成確保探險隊的安全返家。Koehn說:「以探險角度而言,這是個巨大失敗,但Shackleton承擔這個失敗的責任,帶領27名船員安全返家,是個偉大的危機管理者。」從他的故事中,學生們學習到堅持、彈性、適應、及危機管理等領導統御特質。
  6. Andree的氣球探險是當時的尖端事件,結果是失敗收場,但他不知道會成功或失敗,直到實際嘗試它。科技的進步最終解決了極地飛行問題,也開啟衛星傳訊、可靠通訊、及氣象與機器輔助等科技之進步,但這並未讓每件事情都成為可能。這也是一件好事,因為如果你拿走不確定性,你也拿走動機。期望超越你所擁有的知識是人類天性之一,到達你已知你能到達之處並無稀奇之處。


Ref: Failure is an option, by Hannah Bloch, NGM, September 2013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anc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